7月14日,《南方周末》针对近期足坛假赌黑案件的判决书进行了深入报道,其中特别提到了朱宏兴等人在足球领域内运作假球的事件。报道中不仅详细阐述了案件的判决过程,还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进行深入解读。
根据判决书,朱宏兴等人的案件多次被提及关于涉案球员如何隐蔽操控比赛的手法。他们通常利用前锋球员的消极进攻、守门员假装扑球以及其他球员刻意减少有效进攻等手段,共同制造出所谓的“放水”局面。
一位拥有教练员等级证书的专业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足球比赛的瞬息万变使得造假行为难以被轻易察觉。他举例说,后卫球员故意慢半步或者没有卡住位置,导致对方轻松进球,事后这些球员可以解释为对方速度太快造成的。这也使得很多业内人士在判断是否是假球时面临极大的困难,除非有明显的球员故意往自家球门踢球的情况出现。
在江苏苏宁门将顾超被通报踢假球的比赛中,这位专业人士反复观看了比赛录像。他指出,顾超在比赛中实际扑出了多个对方的好球,而对于被判为进球的那一球,他并没有看出任何放水的迹象。这正凸显了赌球假球反腐的难点所在,除非有队员自己承认或者“拔出萝卜带出泥”,否则很难判断一场比赛是否为假球。
此外,办案机关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通信暗号被用于指使假球行为。有队员之间通过特殊的肢体语言或者携带的物品(如绷带)作为暗号进行沟通,如拆下绷带即表示要放球。场外观看直播的人一旦看到这些暗号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同时,裁判作假同样也是难以界定的问题。一位二级裁判员透露,有经验的裁判在接受某队获胜的任务时,会在关键判罚上偏向该队,同时在不重要的判罚上偏向对方,以此制造出看似公正的比赛场面,从而增加了查处的难度。他进一步表示,通常只有在被抓之后,当事人自己才会供出收钱引导比赛走向的情况。
这一系列的报道不仅揭示了足球领域内假赌黑问题的严重性,也提醒了人们对于体育竞技的纯洁性和公平性的重视与维护。